七夕临近,望牛墩节日氛围渐浓,巧妇们在村头村尾欢聚一堂制作贡案,大家晒创意、谈巧艺,热闹非凡。陈杰芳老师作为广东省“乞巧节”的非遗传承人,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贡案的传承和发展中,不仅向村里的巧妇巧姐们传授做贡案的技巧,同时还通过举办公益培训班把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传授给青少年,培养他们兴趣爱好,让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。

    陈杰芳是土生土长的望牛墩人,现在是望牛墩镇文教办退休教师,是广东省“乞巧节”的非遗传承人,谈起贡案,她说从儿时的兴趣爱好,到古稀之年的传承发展,让她与贡案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    陈杰芳:说到接触贡案,从小孩子就接触了。如果说真正由政府牵头做,从2004年一开始我就参与了。兴趣,觉得对这些手工艺很有兴趣,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,退休后不用那么无聊,搞这些活动可以跟那些妇女,不用那么无聊打麻将,做一些这些有意义的事情。

    日前,七夕手工艺制作DIY培训活动在水乡文化传习室开展,陈杰芳老师手把手教小朋友制作手工花,现场40多名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,只见孩子们用铁丝作花干、废纸作花叶、胶粒作花蕊,一会儿功夫,一朵朵色彩鲜艳的手工花就呈现在大家面前。

    据陈杰芳老师介绍,每一件贡案作品都凝聚着制作人的大量智慧和心血,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构思并用纯手工制作。正是这一特点,目前参与制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,为了让望牛墩镇的七夕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,作为非遗传承人,她不遗余力地推广“七夕贡案”手工制作。自2017年起,她每月都会来到位于望牛墩镇水乡公园的水乡文化传习室,向青少年传授“七夕贡案”有关技艺制作技术,培养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爱好,并且定期深入到镇内中小学、幼儿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工作。

    陈杰芳:都担心,可能做这就没人做了,所以我去幼儿园教那些小朋友去做,让他们知道这回事,看他们有没有兴趣。不要把这些忘得一干二净,所以学校教一些七夕的活动,叫我参与,我都很乐意去做。

    陈杰芳表示,正是有了传承,才能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本真,感悟到追求人生应有的幸福与美好。目前,她还指导了望牛墩镇第二幼儿园贡案制作,届时将在七夕民俗风情节中与镇内21条村的贡案作品一同摆展。据她介绍,贡案场景分“传统摆设”“童系幼儿园”“鹊桥相会”三部分组成,特别是“童系幼儿园”展示了幼儿在升国旗的情景,将美景和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在贡案中,以此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。(记者:张晶  李国健)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