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当地时间8月14日下午,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《雷雨》在伦敦大剧院的4场演出落下帷幕,超过4000名观众观看了这部中国歌剧。
早在2001年,音乐会版歌剧《雷雨》刚刚演出的时候,歌唱家周小燕就曾说,《雷雨》可以走出去,它充满戏剧性、有对人性的深入刻画、有中西交融的音乐风格。15年后,《雷雨》终于走出国门。四场演完,对作曲和剧本改编莫凡来说,感觉就像剧中繁漪的一段咏叹调,“仿佛像一场梦”,“繁漪的梦充满绝望,但我们的梦充满希望”。
像普契尼,又有浓郁中国风
在当地时间8月11日晚的首场演出前,莫凡有点忐忑。这是歌剧《雷雨》第一次在西方演出,又是在伦敦这样的欧洲戏剧中心。但谢幕时,观众的掌声打消了他的顾虑。观众马库斯·费德看完《雷雨》后评价:“舞台非常美,演唱非常有力!虽然人物关系很复杂,但通过节目册和字幕,足以了解故事线,剧情很吸引人。”总体来说,受访的观众几乎都表示:没有理解障碍。
威尔士千禧剧院高管乔纳森评价说,《雷雨》 初听像普契尼,细听又有浓郁中国风。莫凡告诉记者,自己当年在创作这部歌剧时,受到普契尼和威尔第的精神与技巧的影响,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深刻影响。
不脱离本土,不离开自己的根
歌剧《雷雨》中,琵琶、二胡等民族乐器巧妙地融入交响乐队,使音乐富于中国色彩,同时还借鉴了中国戏曲的板式结构方式。第一幕开头繁漪喝药的那一段,人物心理层层铺排,从外松内紧到剑拔弩张,高潮处辅之以戏曲板鼓紧打慢唱。鲜明的中国色彩,吸引了许多听惯西方歌剧的观众。观众艾莉森·史密斯说:“我很喜欢歌剧,希望能听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,果然不失所望。”音乐人迈克尔·英格兰对音乐的评价是:“民族乐器运用得很好,符合人物性格特点,可以帮助英国观众理解人物和作品”。
莫凡说,一讲到“歌剧走出去”,人们常常提到使用世界的音乐语言,最时髦的做法就是创作一些现代派的作品,分不清来自哪个国家。但莫凡觉得,中国作曲家一方面要善于学习西方技法,同时也要从中国丰富的民歌、曲艺中汲取养分。“我们需要走出去,也需要踏踏实实创作出中国老百姓喜欢的具有艺术品质的作品。不要脱离本土,不要离开了自己的根,迷失了自己。要讲好世界语言,也要善用中国语言。”
实战中磨练,打造国际化的团队
10年前,舞台版《雷雨》在第一代演员、著名歌唱家高曼华、魏松、迟立明等人的演绎下,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业界的认可。10年后,亮相伦敦舞台的基本都是年轻的“雷二代”。扮演繁漪的徐晓英在10年前就受到高曼华的指导,开始揣摩和学习繁漪这个角色。在导演查明哲的引导下,徐晓英把繁漪这个角色层层拨开,逐渐理解和喜欢上了这个悲剧人物。“对周冲的爱、对周萍的依恋、对周朴园的恨,一点点铺垫,一点点爆发。”徐晓英的演唱得到了观众和当地媒体的赞扬。
当地时间12日晚,在BBC古典音乐台的直播采访中,徐晓英、韩蓬受邀演唱了《雷雨》选段。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还在节目中介绍了上海歌剧院未来每年8-9部的制作计划。在欧洲歌剧院不景气的大环境下,上海歌剧院的雄心吸引了西方的注目。
许忠希望通过海外演出和国际合作的磨练,上海歌剧院可以逐步成长为国际化的团队,上演更多被国内外观众喜爱的作品。英国演出后,上海歌剧院将立刻投入威尔第三幕喜歌剧《法斯塔夫》的排练。得知自己将和国际一流的歌剧演员搭档,徐晓英感到非常兴奋:“希望可以不断学习,被优秀的国外演员所激发,并和这个团队一起成长。”(记者 吴桐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