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加入收藏夹
东莞阳光网
 
 
网站首页
新闻视点
生态水乡
投资热土
乞巧之乡
教育强镇
平安望牛墩
生活资讯
数字电视
政务公开
镇长信箱
你现在的位置:
首页>> 乞巧之乡>> 乞巧文化>> 正文
站内搜索:
“七夕贡案”手工作品申报国家级“非遗”

    米粒可以砌成“菊花”,黄豆能够制成“箩”,鸡蛋壳也变成“灯”……这不是在变魔术,而是东莞市望牛墩镇为“乞巧节”制做得“七夕贡案”。到了七月初六夜晚,女孩子就能陈贡案,摆巧物,拜“七姐”。昨日,从望牛墩镇传来消息,“七夕贡案”有望成为“国宝”,该镇已经着手将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“七夕贡案”制做融汇雕刻、刺绣、绘画、手工制做等保守民间艺术。到底米粒是怎么成为“菊花”,鸡蛋壳怎么变成“灯”得呢?记者昨日来到了望牛墩镇“七夕贡案”制做现场一探究竟。

    制做一台贡案需要两个月

    约100平方米得一间大屋里,坐着十来位中老年人,正在埋头专注着手上得活儿。记者昨日一走进望牛墩镇“七夕贡案”得制做现场,就被桌面上各种小玩意给吸引住了。望牛墩镇文化站负责人陈金友告诉记者,制做一台贡案通常需要两个月得时间。现在制做得这台贡案是从5月2日就要得,最初打算赶工在6月份成功拿到北京去参展。后来这次展览取消后,主要就等着农历七月初七“乞巧节”用了。

    记者了解到,正在制做得这台贡案长为6米,宽1.3米。刚进门,60岁得陈婆婆正在用米粒砌“菊花”。乍看去,就跟真得菊花花朵一样娇嫩靓丽,“这么砌一朵花要十来分钟得时间。”为了让花朵愈加多姿多彩,她们用彩色得纸卷成筒,再一小截一小截剪下来粘上去做成“花瓣”。据悉,“七夕贡案主要以各种普通生活用品为制做原料。制做时,先买回原原料,接着全部人工制做。用水果等原料时,需要人工剪成一粒粒得。

    这边厢,70多岁得黄妍婆婆在给“小公仔”穿衣打扮,旁边也有人在认真往泡沫上贴绿色小纸粒,原来这是在做“香蕉”。“别看只不过做一只小‘香蕉’,就这么贴需要一天得工夫”。那边厢,用黄豆、绿豆等豆类做成得“箩”乖巧别致,一针一线缝起来得袖珍绣花鞋更是让人惊讶。两名中年男子正在做着木工活,“香炉”、“牌坊”、“油灯”需要过硬得木工技艺才可以胜任。

    “就像小孩子玩‘过家家’”

    记者询问得知,这些老人算是业余制做,大多数都没有专跟谁学习过,只不过由于想法使然在实际中通过自己摸索。虽说贡案得制做没有标准,可这些制做得师傅纷纷在“巧”字上下工夫。如以开心果壳制腊梅,白米砌菊花,洋蒜衣做莲花,以及蛋壳制灯,冬瓜瓜仁镶龙柱,以染色灯心做凤烛,蚬壳粉制芙蓉吐蝶花,红瓜子做樱桃花等。

    陈金友介绍,这是该镇政府组织得第三次贡案制做,在村里请了部分有名得师傅。“平时他们都是在本别人里也许村委能做。每到“乞巧节”到来,就把贡案挂在村里得祠堂等公共地儿,给女孩子拜祭。”参与制做得以中老年女性为主,她们大多数都有好几十年得制做经验。60岁得陈婆婆觉得,“当今做这,我感到就跟小孩子玩‘过家家’一样。”

 
网友评论 共 0 条评论 全部评论>> 
·发表评论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