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莞市实验幼儿园雅园新村园区的幼儿踊跃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。记者 孙俊杰 摄
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,禁止提前教授汉语拼音、识字、计算、英语等;严格纠正“小学化”教育方式,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;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、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课堂内容……今年8月初,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《幼儿园“小学化”专项治理工作方案》,对幼儿园“小学化”现象再度叫停。
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,东莞仍然还有不少幼儿园“小学化”现象。一方面,文件通知屡屡下达;另一方面,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屡禁不止。驱动幼儿园“小学化”的背后推手是什么?有效治理还有什么招式?
“小学化”现象普遍存在且有低龄趋势
刘太亮经营着一家少儿舞蹈培训机构,目前女儿上小学,他表示自己对幼儿园“小学化”有过亲身经历。“女儿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,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,她跟我说不会写。我一看,这都有一二年级的难度,当时我就以作业超纲为由给回绝了。”家住华南mall附近的张巧娜在某工厂务工,孩子今年刚从万江一所民办幼儿园毕业。“大班时,他们老师已经开始教授写笔画和简单的算术。”
近日,记者针对幼儿园“小学化”话题,在网络上向东莞地区公众发起问卷调查,共计550人参与。调查结果显示,76.18%的人表示,身边存在幼儿园“小学化”现象。面对超纲教育,刘太亮是一口回绝了。而许多家长并没有反对,甚至还会十分欢迎。
一些家长也存在着知行不一的表现。张巧娜说,自己对幼儿园“小学化”也持反对态度,主要怕幼儿园老师的水平不够,给孩子学习第一印象留下错误的引导。“上小学以后老师还要纠正,这就很麻烦了,那还不如不教。”但她也表示,如若幼儿园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保障,她也同意让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提前学习小学内容。
在南城工作的柳莎莎的孩子今年三岁半,正准备上幼儿园。早在孩子1岁半时夫妇俩就给孩子报了一个中英文式的早教,接受双语教学。“他现在已经学完了26个字母,还会唱好几首英文歌。”柳莎莎表示,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,自己的育儿经验并不丰富。在孩子的教育上,她虽然不支持孩子提前学习小学内容,但认为基于兴趣给孩子学习英语并不在这一范畴之内。“现在觉得孩子对英语这方面也很感兴趣,也不敢耽误他学习。”
李女士是一名初中老师,她的孩子今年刚刚从幼儿园毕业,九月升入小学。“我的小孩就读的是公办幼儿园,并不教小学内容,但园里很多家长就会暑假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的培训班。”调查显示,超过六成的网友选择在幼儿园期间报培训班,这其中近四分之一的人在培训内容上选择给幼儿“提前学一些知识”。
除了幼儿园,在东莞,市面上一些早教、幼教机构开展相关业务的也不在少数。不少培训班打着“幼小衔接”的名堂招生,提前教授小学知识。莞城某培训机构宣传广告中就赫然写道:以“适应小学的课程安排”以及“顺利通过各优等民办学校面试”为目的。课外培训机构的夸大宣传也在其中推波助澜,鼓吹家长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。
刘太亮介绍,现在市面上存在两类“幼小衔接班”。一类主要是提前教授小学知识,做“小学化”教育;另一类着重于在“幼小衔接”期间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专注力等,为孩子角色转变做准备。“后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小学的学习生活,我是支持的。但前者我个人坚决反对。”刘太亮说。
“拔苗助长”危害孩子身心健康
事实上,幼儿教育“小学化”对孩子身心发展有负面影响。“小孩的发展从婴儿到幼儿,再到儿童,每个时期都不一样。幼儿期更多是开发体验,侧重点在游戏中感悟体验。”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主任吴少敏说,在幼儿阶段应当把孩子的身体素质放在第一位,注重感统能力,其次才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。
孩子的学习、生活能力发展,主要依赖于大脑和身体中各样的神经之间的协调。经过触摸、攀爬、滚动,才能使孩的平衡力、协调力、注意力发展得很好。幼儿园通过音乐、游戏、做手工等各种各样板块,进行感统训练,让孩子全面成长,例如搭积木就可以培养孩子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建模、协调能力。
“看起来很简单,实际上要做好,也是要有很强的逻辑性。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,从头顶到脚趾末,开发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,让这一块发展起来。”吴少敏说,这一部分的作用一时间难以看到,但只有基础做好了,智力开发才能做得更好。
反之,感统失调则会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,说话不听等“坏毛病”。吴少敏说,如果小时候没有把这些东西连接起来,长大后就需要通过剧烈的刺激,重新建立起来。“家长能够理解‘幼儿园小学化’的危害,就不会急于这样做。而现实中的家长们往往更在乎的是记忆,也就是认识多少字、是否会认读英文等。”
“孩子提前学习小学内容,去到小学后就觉得学过了,反而降低了学习兴趣,失去了对学习的专注力。”七宝幼儿园园长吴良英说,孩子的厌学情绪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来,不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,同时也剥夺了属于孩子的童年乐趣。
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存着什么样的差别?吴良英认为,前者是以传授知识为主,而后者还是玩中学、学中玩,让孩子开心快乐。“《幼儿园工作规程》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等政策性文件都已经规定了幼儿园的学习目标,是跟小学不一样的。幼儿园的任务更多就是让他们能去探索和感受。”
更让吴良英担忧的是幼儿园期间孩子肌肉、骨骼等都尚未发育好,长时间写字、机械式记忆等都有碍于孩子的健康发展。“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写字,但手腕却不够力。小学一年级老师最头疼的不是去培养,而是去纠正。”吴少敏说,不是幼儿园老师教不好,而是小孩本身不具备这种身体能力。
屡禁不止反映家长焦虑心理
2010年,国务院出台《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》提出“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‘小学化’倾向”。2011年、2012年教育部相继出台《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“小学化”现象的通知》《3—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。2017年《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(2017—2020)》提出,到2020年,“小学化”现象基本消除。
国家和地方在幼儿园“小学化”问题上整治力度不断加大,但多年来仍然屡禁不止。是什么原因使得幼儿园“小学化”问题长期存在?
“严禁幼儿园有什么用呢?要禁小学面试才行,不管民办还是公办,所有小学都就近选择统收孩子。”“一边说幼儿园不应该教,一边小学面试非常严格,一些计算能力不合格就刷掉了,家长也很绝望。”“不想幼儿园小学化,可也没办法。如果要入读私立小学面试是要考小学知识的。”众多的原因中,被网友提及最多的还是“幼升小”中部分小学设置的入学门槛。调查中,这一项也以30.43%的占比位列网友心中的首要原因。
“很多时候是一些幼儿园为了招生而迎合家长。”吴良英说,部分家长对幼儿园的要求很高,希望幼儿园能教给孩子很多小学的东西。“有家长一来看幼儿园,他就要问你,‘我孩子能在幼儿园学到什么’,‘你们教他什么’。了解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后,他们认为进入小学前还不会识字,孩子会跟不上,生怕输在了所谓起跑线上。”她表示,往往是家长的焦虑,在倒逼幼儿园“小学化”。
“幼儿园会根据孩子的发展周期,按照每个年龄和阶段来给孩子进行教育教学。但是我们家长在家往往看到的是孩子回家之后能做什么,比如背一段唐诗、算一道数学题、认识了多少字,家长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结果,而没有更多了解孩子学习发展的规律。”柳莎莎认为,部分家长也可能对幼儿园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。
也有部分家长明知其中的危害,却依然希望孩子尽早接触小学内容。参与调查的网友中有四成表示内心矛盾,虽然不太支持,但迫于升学压力或存在跟风心理,行动上还是会选择给予孩子“小学化”的教育。
多重举措扭转“小学化”现象
新生家长年年不同,部分幼儿园只能“苦口婆心”对家长进行劝谏。“在新生刚入学的时候,我们会跟家长召开一个新生家长会。如果家长觉得达不到他的要求,我们也只能请他们‘另选高明’。”吴良英说,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足的情况下,园方也会帮助家长摆正观念,“幼儿园老师在跟家长平常的沟通当中,也会传达我们的教育观念,每学期也会开家长会议,跟家长汇报我们这学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。”
“一些机构也会存在‘挂羊头卖狗肉’的现象,很难把握其中教育行为的合法性。”广东菁童教育控股有限公司运营部经理方铭嘉表示,菁童教育作为东莞一家教育培训服务平台,目前还并未入驻任何一家纯粹的学前教育阶段的培训机构,“这类机构游离于边缘的灰色地带,暂时还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政府政策出台,存在界定不明的风险”。
但扭转幼儿园“小学化”问题,既不是一家幼儿园或教育机构的责任,也不是单靠教育家长就可完成。东莞市教育局透露,在治理“小学化”的工作方案中,东莞接下来将会有多重举措。通过自查摸排、全面整改和专项督查,促进幼儿园树立科学保教观念,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坚决纠正“小学化”倾向,切实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,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。
据了解,接下来东莞将从几方面着手,开展幼儿园“小学化”专项治理工作:一是要完善学前教育管理制度,强化政府责任,促进学前教育合理有序发展,并保障和提高幼儿教师的权益,让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择和留在学前教育行业。二是创新办学模式,发挥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。如通过名园办分园、优质园托管民办园等办学模式,促进学前教育资源的均衡、优质发展。三要加大培训机构的监管和教学指导。四是加强幼小衔接双向互动,从源头上杜绝“小学化”现象。东莞市教育局也呼吁,家长面对“小学化”的幼儿教育应该保持更加理性的心态。
吴少敏也给处在“幼小衔接”阶段的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,例如,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好奇心,养成孩子规律的作息习惯,学会与人交往。“还可以接触一些需要动手体验的游戏,或者生活家务,让孩子懂得他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。”
在她看来,培养良好的习惯,搭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以及创造优良的环境,远比一味灌输“小学化”教育来得更加科学,也更加适合幼儿园的孩子。“还不如趁着假期和周末,带着孩子一块去运动,在大自然中做一些亲子活动。”吴少敏说,很多时候所谓的“幼儿园不学小学就跟不上”都是家长自己想象出来的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