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的团圆夜里,望牛墩的灯火中,藏着一盏特别的光 —— 那是钟邹容婆婆手里的鱼灯,更是一门近二十年的坚守与传承。

八旬的钟婆婆,是镇上少有的手工鱼灯老手艺人。扎架、贴纸、绘染,每一步都浸着热爱。二十年来,她做的鱼灯,成了邻里间最暖的中秋礼。

钟婆婆:每年都会整一些鱼灯给孙子和隔壁邻居,有时候送中秋,就会整一些大的鱼灯给他们去送中秋。

鱼灯虽小,却牵动着望牛墩人的心。前不久,一场特别的鱼灯课堂在望联党群服务中心开课。

社工 陈嘉欣:市面很少见到鱼灯笼,认识这门手艺的人也很少。所以,我们特意邀请钟婆婆来教学,希望更多人认识这门手艺,特别希望小朋友去传承这门手艺。

课堂上,家长们带着孩子动手,既是重温回忆,也是传递文化。

家长 庾女士:这个鱼灯笼,以前我们就见得多,现在市面上就比较少见了,而且这个灯笼也很应景,小朋友也没见过。刚好有这样一个活动,我就带小朋友过来,让她了解一下我们以前的灯笼,是多特别的,多有意思的,顺便跟她一起动手做,促进一下亲子感情。

家长 杜女士:因为现在的传统手艺越来越少了,(参加活动)让他们认识这些传统手艺。因为我们小时候的东西跟现在的不同,时代的进步和科技(进步),需要小朋友认识这些传统中国文化,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活动。

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这盏朴素的鱼灯,串起了三代人的情感与记忆。它不只是灯,更是文化的根、情感的寄托。钟婆婆看着好学的孩子,满是欣慰。

钟婆婆:现在基本上没人会做这种东西(鱼灯),那些小朋友用心去学,他们会在课堂上问你问题,证明他们用心去学这门手艺。无论是谁,我都会好乐意、愿意去教他们做这门手艺,教会他们做鱼灯,不会让这么好看的手艺(鱼灯)失传。

一盏鱼灯,照亮过去,温暖现在,更点亮了老手艺的未来。望牛墩的中秋,因这抹光,多了份传承的温度。


(记者:梁婷婷 黄金辉)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