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是悠长的暑假,窗内,一场关于“巧”的传承正在指尖悄然发生。走进望牛墩镇中心小学的暑期美术课堂,传统的七夕贡案技艺正以一种充满活力的新面貌呈现。作为省级非遗“乞巧节”传承人陈杰芳的弟子,陈丽冰在这个夏天,正将望牛墩沉淀千年的七夕贡案技艺,化作孩子们手中可触可感的暑期课程,让数百年前的非遗故事,在童真的土壤里萌发新芽。

陈丽冰:作为土生土长的望牛墩人,大概从有记忆开始我就接触到七夕节。那2023年,有幸就是拜入到陈杰芳老师的门下,作为他的徒弟去进行这个传承。陈杰芳老师,她对于七夕文化,她不止步于现在所取得的一个成就,她会想着,会有更多的对于工艺上面的发展。而另外呢,她每一年都会到我们学校来授课。我觉得她心怀着家乡的文化,希望把它传播到校园当中,把它渗透到我们孩子心目当中,这一份思想是非常值得我去学习,也是让我非常敬佩的。

这份深植于血脉的乡土情怀,成为她日后投身传承的初心。拜师学艺,为她打开了传统技艺的宝库之门。而如何将家乡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——“七夕贡案”,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,成了陈丽冰新的挑战。

陈丽冰:我觉得,学校教育对于七夕文化的传承,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,它可以推动我们本土七夕文化的一个传承和发展。我们是从调查研究、深入挖掘、筛选比较、编撰教程,这样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再推进课堂,(通过)进行了一个整合的运用,把七夕的手工艺融合进我们的课程。

作为年轻的传承力量,陈丽冰清醒认识到自己与老一辈的差异,前辈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炉火纯青的技艺,而她以美术教师的专业视角,架起了一座连接古老非遗与当代儿童教育的桥梁。

陈丽冰:作为一名美术老师,其实更注重的就是,怎么样让孩子去学会我们的课堂上的东西,所以我是更注重从孩子的角度,去看待这个七夕的传承,通常就是把传统的技艺,通过我自己的理解然后把它分解成孩子们容易接受的课程,在课堂上面进行讲授。而我们有一句话说笔墨当随时代,还有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,所以呢,我也希望通过跟科学、语文等等其他的学科进行融合,让我们的七夕文化可以有更大的一个发展。

七夕文化,传递的远不止于一种技艺或风俗。它承载的是一种积极拼搏、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,希望在“七夕”课堂的滋养下,有更多的人为非遗传承的长路增添新的光亮与活力。


记者:梁婷婷 黄金辉
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