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钻在蛋壳上游走,镂刻出花纹,一只只“鸡蛋灯”依次亮起,六旬“巧男”黄建文俯身于堆满工具和半成品的桌前,灯光照着他眼角的沟壑,也映亮工作台上那些由轻粘土捏成的小人偶。这是望牛墩的七夕前奏。

在这个仍以女性巧手为主角的传统舞台上,黄建文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,也是少数的男性身影,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身于彩线方寸贡案之间,以匠心赋予传统以现代心跳。

黄建文:我大概在1976年,当时读四年级到五年级左右,还在上学的时候,看到家附近的妇女和年轻姑娘们坐在一起做贡案、摆贡案。我们把这个活动叫做拜“七姐”。以前的男性对这件事没兴趣,只有我自己“不嫌无聊”,愿意参与进来,才一直做到现在。这些年里,我帮别人设计、帮别人制作,大概参与做了七十多套贡案。

在黄建文的工作间里,时光的流转被具象化为贡案上元素的变迁。他重视那些不可动摇的根脉,但他更以别样的创造力,为传统注入不竭的活力。

当 “声光电” 这些现代科技元素被他大胆引入,传统贡案便焕发了新的生机。牛郎织女跨越星河的浪漫传说,在光影流转间更添几分灵动;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时代七夕,也带着烟火气与希望感。

黄建文:传统的贡案,是用茶、酒、饭、水果、鲜花制作摆放而成的,后来还会用香烛、神花这些,一对一对地用来祭拜,这个传统是不能少的,到现在也一样。后来我参与进来之后,就提了一点建议:要改革、要创新,别每年都做一样的,不然大家会觉得没新鲜感。所以你看,我们这些贡案有个名字叫“特色贡案”,和其他贡案不一样,有创新、有新鲜感。

千年七夕,传说永存。黄建文以近五十年的光阴,生动诠释了“牛郎”的另一重隐喻——充满热爱与执着的守望者与引渡人。

黄建文:现在,年轻人也慢慢被吸引了,觉得“挺好玩,你能想到的,我也能做出来”。所以这几年,很多年轻人、学生都主动过来,想要学怎么做贡案。我也希望下一代人都能学会做贡案,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,比平时沉迷玩游戏要好得多。我的愿望就是他们能把这个传统继续传承下去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我也希望能在学校开设课堂,教他们了解这个文化,还能收些徒弟,教他们以后怎么做。

在望牛墩,乞巧贡案的灯火因有黄建文这些人的守护而未曾黯淡,反在创新中愈发璀璨。那案上精巧的贡案作品,既是对古老星辰的深情仰望,亦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生生不息创造力的自信书写。


(记者:梁婷婷 黄金辉)

返回
顶部